一门两代三院士!他们的选择,皆因“国家需要”
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
那就是“国家需要”!
1889年,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农村。在他5岁那年,甲午海战的惨败成为整个民族心中的伤痛,也让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学习造船的理想。
1902年,13岁的李四光孤身一人离开家乡,后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。在日本,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,成为最年轻的创始成员。宣誓仪式上,孙中山送了他“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”这八个字。
1907年,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,选学“舶用机关”。
1913年,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求学。在英国伯明翰大学,他选择了采矿专业。但一年后,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。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铁矿,没有铁矿就炼不出钢造不出船,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。
从学造船到学采矿,再转学地质,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:“国家需要”。
他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
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,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。此前,美孚公司、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以及日本人都曾在中国寻找石油,但都一无所获。
可李四光坚持认为: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,从东北平原起、通过渤海湾、到华北平原,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。
1959年9月26日,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在黑龙江省松基3号探井。6年求索,终于等到了工业油流的喷出。中国的工业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血液。中国“贫油”的帽子被摘除。
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,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——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,通过自己从英国带回的一台伽马仪,指导“找铀队伍”发现一系列铀矿床,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李四光曾说:
在父亲的影响下,女儿李林因“国家需要”三次改行,参加了中国第一个“反应堆”实验、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试验、第一艘核潜艇材料试验,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。而女婿邹承鲁更是投身国家基础科学研究,他和他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成功实现了“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”,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。
1980年,继1955年李四光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之后,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和女儿李林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且都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佳话。
在为国家解决战略需求的岁月,李林和邹承鲁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。回首走过的科学之路,李林曾感慨:
“风华正茂时,我们两地分居;再聚首时,已是两鬓斑白。但仍然觉得,比起父亲那一代,我们要幸福得多,因为国家强大了,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。”
▼
更多内容
扫描二维码关注《新闻联播》
更多新闻
监制/李浙 主编/王烁 米莎
编辑/杜显翰
©新闻联播